站内公告:

亲友传真---海外信息直接看 https://qycz.org

Main Menu

剽客余杰

作者 asdcv, 二月 10, 2012, 01:42:45 上午

asdcv

剽客简介:余杰: 1973年10月3日生于成都平原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。号称北大才子。
  上榜理由:著名书商贺雄飞一手捧红的北大才子,有"北大怪才"、"大陆李敖"之称。因"二余之争"再度名声大噪。其轰动全国挑起"二余之争"的文章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因抄袭重庆作家张育仁的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一文,引起文坛轰动。
  铁证文章:
  张育仁指控余杰剽窃其作(1)
     
    有"北大怪才"之称的余杰最近发表了一篇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,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但最近重庆作家张育仁指控这篇文章抄袭了他的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一文,近日,笔者对张育仁进行了采访。
    
    张育仁表示,余杰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一文,引用了他的文章的实质部分,如写这篇文章的主要依据———有关余秋雨文革中的表现的"罪状",除了有关余秋雨写《胡适传》一事引用他人作品外,其他都引用张育仁的文章。张育仁还指出,余杰在引用过程中,并没有注明文章的出处,而使用了非常巧妙非常聪明的做法,只在文章中引用了张育仁一句话时注明出处,且加上一句:"我与张育杭(应为张育仁,余杰原文如此———笔者)先生一样,都在翘首以盼。"张育仁的文章发表在1999年10月号《四川文学》上。
    
    余杰态度又怎么样呢?不久前余杰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说:
    "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很早,我大概在半年以前就写了。但完成之后,投到几家报纸都不敢发,所以这次就收到自己的新书里,作为一篇重头文章。而且因为目前这些材料是第一手的,所以我觉得这个言论是板上钉钉。"
    对此张育仁说,余杰是不诚实的。原因如下———1,余杰在文章里表明,他写这些文章对张育仁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一文引用表明,他在写这篇文章前看过张育仁的文章。2,作为四川人的余杰,与《四川文学》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,得以使余杰以最快的速度看到《四川文学》。3,在余秋雨的主要"罪状"中除了有关《胡适传》的之外,均引用张育仁的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。4,余杰不看张育仁的文章,根本无法形成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一文,因为其中基本材料都是张育仁的。当然,余杰在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一文中进行了大量的发挥。5,余杰的不诚实还表现在,他在文章的后面还遮遮掩掩地说他同意张育仁的观点。
    
    笔者把张育仁的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和余杰的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进行对照,可以看出两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基本相同———
    
    一、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一文中《一、余秋雨研究何以苍白和尴尬》,主要观点为余秋雨拷问历史的同时缺乏对自己灵魂的拷问;在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一文中《历史拷问和灵魂拷问》,同样表达了这一观点,从这个小标题也可以看出。作为主要论据,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一文,张育仁三次引用学者张伯存《余秋雨董桥合论》一文;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中则同样引用了两次;余杰所引用的两次与张育仁引用的内容三次中的两次完全一样。文章在陈述上,给人感觉到其中的语气是一样的,甚至细节的说法都一样———张育仁写道:"当'他更多地把笔指向对象世界'时,他确是'下笔力透纸背';可是,他却很少把笔毫不犹豫地指向自己。———余秋雨身为'拷问者'的种种机巧而艺术的躲闪,更为严重的后果是,使我们对这个大名鼎鼎的'拷问者'的'资格'产生了怀疑。"余杰则写道:"余秋雨在拷问历史和历史上的人物时,的确显示出'下笔力透纸背'的工夫。然而,正是在这一面表现得太突出了,另一面就显得失衡了......我在余秋雨的散文中,很少读到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,很少感受到他有直面自身心灵世界的时刻。
    两个巨大的'空洞'导致了我对余秋雨散文的怀疑。"这样的相似在本部分中不少。
    
    二、张育仁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中《二、余秋雨何以要躲闪"文革"的写作经历》和余杰的《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》中《"文革余孽"》部分,主要指出余秋雨"文革"时参加《学习与批判》写作组的种种"罪状",并引用余秋雨《千年庭院》中的两段话,同样涉及到余秋雨的《三十年的重量》一文,还有对几个写作组的介绍。仔细阅读两篇文章的这部分,可以发现几乎是一样的。
    
    三、《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》中《三、余秋雨与〈学习与批判〉》部分与《余秋雨,你为何不忏悔》中《〈胡适传〉:个案分析》及《上海文人与"才子加流氓"》部分的对比。余杰的文章中称:"王东成先生说,他从余秋雨的散文中'能够嗅到自称江南第一才子的桃花庵主唐寅的影子和气味来',这一评介极为准确。(王东成《江南才子的文化幽思》)"对比一下张育仁的文章,其中有同样的话———"王东成先生一针见血地说,他从秋雨散文中'能嗅到自称江南第一才子的桃花庵主唐寅的影子和气味来'"。
    
     从两篇文章的对照中,令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———
    1.张育仁和余杰的文章,观点基本相同,写作结构也大同小异。
    2.余杰的文章比张育仁写得晚,并且余杰写此文之前看过张育仁的文章。3.余杰和张育仁引用的大量的资料从很多细节上看都出奇地相同。4.余杰的文章比张育仁的尖锐,但余杰文章的说话口气居然有不少与张育仁非常像。

快速回复

警告: 该贴已经至少 180 天没有更改。
除非你一定要回复,否则也许考虑发一个新贴会更好。

Note: this post will not display until it has been approved by a moderator.

名称:
电子邮件:
验证码:
请将此框留空:
三乘七等于几?(请用阿拉伯数字回答):
Shortcuts: ALT+S post or ALT+P preview